电话 | 暂无! | 手机 | 暂无! |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
电话 | 暂无! |
---|---|
手机 | 暂无!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
2024年5月20日,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轻)迎来建厂72周年。作为在东轻工作了一辈子的老同志,笔者在东轻建厂72周年之际,写成这篇回忆文章以示纪念,更希望东轻越来越好。
孕育背景和宏伟蓝图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我国百业待兴,既无完整的工业体系,更谈不上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经济实力。金属材料加工还处在“洋钉”“洋铁桶”时代,铝加工业更是凤毛麟角,沿海城市少有的几家民营企业也只有最原始的生产工艺。铁模铸造、二人抬(浇包)、二人转(不可逆轧机、人工丝杠压下),轧出的小张铝板用于冲制拉链、钥匙片、小勺之类,铝箔被误称为“锡纸”,比世界现代铝加工业落后了半个世纪,更谈不上在中国的航空航天、军工领域发挥铝金属特殊功能的能力。
党中央提出争取外援和自力更生,尽快建设起中国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新中国的建设、富强和长期发展打下牢固基础、厚植领军力量。1952年2月4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主持起草了《审查一个工厂初步设计议定书的报告》。根据当时苏联冶金工业部设计院提出的新中国第一个铝合金加工厂设计方案,年产铝合金1万吨。其中,铝板7000吨、各种型材1300吨、铝棒1100吨、铝管300吨、铝线300吨,产品主要供应国家重点领域。
1952年2月9日,经国家主要领导人圈阅同意,中共中央批准了这个报告。中央确定工厂为“一级保密厂”,名称为哈尔滨一○一厂即东轻前身。一○一厂一、二期工程项目,是苏联援建中国156项工程中的两项,从此,掀开了新中国铝加工史上崭新的一页。一○一厂与淄博氧化铝厂、抚顺铝厂组成了我国第一个制铝工业系统。
建厂初期工人工作画面
建设历程和主要贡献
1952年5月20日,一○一厂建设指挥部办公楼和职工新村住宅的动工兴建,成为新中国第一个铝加工厂正式建厂的重要标志。
1954年4月10日,新中国第一个铝合金加工厂奠基仪式隆重举行,哈尔滨市市长吕其恩代表市政府参加了奠基仪式,并和苏联专家组组长马力切夫共同开挖了一期工程开工的第一锹土,东轻铝加工厂厂长张日新、施工单位经理周喻民依次铲土,标志着经过两年多的筹建,一○一厂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厂区建设热潮。
1956年11月5日,一○一厂开工庆祝大会隆重召开,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冶金工业部副部长高扬文出席开工剪彩仪式,工厂正式开工生产,标志着新中国正式有了自己的铝镁合金加工工业。从此,哈尔滨一○一厂的名字传遍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多年来,一○一厂的全体职工和历届领导把“出铝材、出人才、出经验”当作自己矢志不渝的神圣职责并为之奋斗。
1958年6月14日,一○一厂二期工程破土动工。一○一厂全体建设者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1966年二期工程全面建成投产,工厂年生产能力由2.6万吨增加到3.62万吨,成为可生产铝及铝合金板、带、箔、管棒型线、锻件、粉材的综合加工企业,是亚洲最大的铝镁合金加工企业。由于铝镁合金的比重轻,一○一厂也以“轻合金加工厂”而闻名于世。
从开工生产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一厂一直承担着“一家供全国,全国靠一家”的崇高使命,一度成了中国铝镁加工业的代名词。从第一张铝板到第一个锻件大梁,从第一根特殊铝管到第一批特细铝镁粉的相继诞生和亮相,我国国家重点工程中几乎每一个标志性第一都使用了东轻铝材产品,为我国重要事业的起步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和“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
从开工生产到2023年,一○一厂向国家提供了364万吨铝镁合金加工材,可供合金307种,产品规格达到23071个,满足了国家各行各业对铝镁合金材料的需求。
1984年,东轻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
三大规程和行业精英
一○一厂在建厂和开工生产初期,因为国内没有现代铝加工方面的技术可供借鉴,只能参照当时苏联的技术来制订工厂的各项技术和管理制度。如合金牌号,沿用苏联的А、АМГ、АМЦ、АК、Д、В等,产品技术标准采用苏联的ГОСТ标准,工艺规程照搬苏联铝加工厂的原本,现场操作全按苏联专家的指导或示范。1959年,一○一厂的一切运作全由中方人员承担,一○一厂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发扬主人翁精神,刻苦钻研、自力更生,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国铝加工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首先,工厂组织工艺技术人员、生产一线工人,编写了中国铝加工业的第一部《工艺技术规程》(简称红皮书),经副总工程师审查、总工程师审定、厂长批准,印发全厂执行。红皮书涵盖了工厂生产所有合金、规格、状态,是生产过程必须严格遵守的工艺制度。随着生产的发展,合金、规格、状态的增加,每隔一定时间,即对红皮书进行补充修订,再印发全厂。至2023年,东轻现行的《工艺技术规程》已是第十四版本,与时俱进地满足了生产需要。
同时,一○一厂设备管理部门组织编写了《设备维护、检修规程》(简称蓝皮书),生产安全技术部门组织编写了《生产安全技术规程》(简称黑皮书)。3大规程3本书,是工厂每个职工都应学习和遵守的工作守则,也是一○一厂支援国家其他新建厂,或为他们来厂实习、培训人员提供的重要内容。
随着国家建设快速发展,建厂初期完全沿用苏联的技术标准已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20世纪60年代初,一○一厂在冶金工业部标准化所的组织下,开始制订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部颁标准,制订铝及铝、镁合金加工材标准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一○一厂。一○一厂参考苏联ГОСТ标准系列的相关内容,在广泛征求需方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冶金工业部部颁标准审定稿,经标准化所组织供需双方审定,形成正式文本,定名为冶金工业部部颁标准,YB6xx-66。1966年,这批标准正式颁布执行。中国终于有了我们自己的铝、镁合金系列:L(纯铝)、LF(防锈铝)、LD(锻铝)、LY(硬铝)、LC(超硬铝)、LT(特殊铝)、MB(变形镁)及相应的铝及铝、镁合金加工材标准。在以后若干年,一○一厂都作为我国相应部颁标准、国家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参与制订相应标准。对需方有特殊要求的合金、规格、状态、性能等,则以企业间标准(QB)或协议的形式,形成供需双方共同遵守的技术文件。截至2023年,一○一厂共形成和执行了677项各级各类标准和协议。
为了填补我国铝镁加工材空白、缩短与发达国家在金属材料加工方面的差距,更好地满足产品技术标准要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铝镁合金材料,一○一厂几代工程技术人员,在克服一无图纸、二无技术工艺的情况下,通过研究试制、技术攻关,实现技术、工艺、装备上的重大突破,为中国的铝、镁加工业当好了先行者。例如,以王猛为首的攻关组,攻克了LC4合金(苏联牌号B95,近似于美国7075合金)大扁锭熔炼、铸造难关,填补了我国超硬铝材空白;以王洪武为首的攻关组,历经数年,终于实验成功连铸连轧设备和工艺,该项成果已在国内遍地开花、硕果累累;以刘仁高为首的攻关组,实验成功铝、镁合金圆铸锭横向铸造,该工艺、设备为所有铝合金加工企业所采用;以蒋民宽为首的攻关组,在102车间实现铝板带中温压延;以张成久为首的攻关组,在5000吨水压机上试验成功反向挤压。在产品更新换代的20世纪70年代末,试验成功分流组合模挤压;以张万留为首的试验组,研究制订了6063合金建筑型材生产工艺技术规程,为中国广泛使用铝合金建筑型材打下了技术基础,也为各兄弟厂建筑型材生产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持。一○一厂生产的天鹅牌建筑型材被国家评定为国家金质奖;以常志贤为首的攻关组,试制成功核工业必需的内五筋管轧制及16米管内、外表面阳极氧化工艺;以王永基为首的攻关组,试验成功建筑型材古铜色阳极氧化,填补了铝材表面处理的空白;以曾苏民、浦水根为首的攻关组,在万吨水压机上试验成功多向模锻全套设备和工艺;以高云震为首的攻关组,试制成功超细铝粉生产工艺,满足了航天工程的急需……
几十年来,一○一厂始终将自己的经验、科技成果毫无保留地传授、介绍给了兄弟企业和其他铝加工厂,使中国的铝合金材料自给自足能力迅速提高。
支援三线和倾情奉献
20世纪60年代前期,为加强战备和逐步改变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1964年8月,党中央作出了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中心的大规模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的重大战略决策。一○一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承担了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的历史重任。从1965年开始,分阶段分批次地援建了一一二厂(今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一三厂(今西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九○二厂(今宝鸡集团有限公司);改革开放后相继援建了镇江铝厂、涿州铝厂、青岛铝厂、广东有色加工厂、渤海铝厂、黑龙江铝箔厂等一系列铝加工厂和有色金属企业,无条件地给予管理、技术、操作人才和装备支持,无私地输送了集工艺技术、设备规程、管理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东轻样本,为国家事业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规划和建设一一二厂之初,国家把厂址选在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城,最初起名为甘兰铝镁钛加工厂。1960年,筹备处曾有职工1708人,筹备处设党委,机关设科室,归属西北冶金建设总公司领导。1961年,国家决定工厂缓建。1963年12月,筹备处迁至重庆市。1964年12月26日,冶金工业部通知红古城加工厂筹备处代号为冶金工业部一一二厂,即西南铝加工厂。1965年4月,设计人员从哈尔滨陆续转移到重庆西彭地区,开始施工图设计。
1966年初,国家召开厂矿长会议,决定从一○一厂调一批中层干部支援一一二厂建设。一○一厂认真贯彻执行冶金工业部党委关于“老厂包新厂”的决定,把支援三线建设当成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支援人员中,坚持了政治、技术、身体等方面符合三线条件。1966年初,担任一○一厂生产指挥部副总指挥的蒋民宽带队前往一一二厂参加建设,担任工厂总负责人,后任厂长。牵头的领导干部中还有103车间党总支书记张忠善,任党委书记。1966年3月,一○一厂模压车间副主任曾苏民被调往一一二厂,7月,被任命为一一二厂锻造分厂筹备组组长。到1966年11月,一○一厂支援一一二厂合计达223人,其中生产工人75名、辅助工人141名,平均年龄30岁左右,分批次到重庆,在祖国的长江之滨、大山深处投入了充满艰辛的建设热潮,成为一一二厂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央决定由我国自主设计自行建设,中间设备都由一○一厂承担。一○一厂把这项任务交给了主管设备的副厂长屈伯明,重点就是被称作6120工程的板材空气淬火炉。为了保证设备制造工作的顺利进行,工厂抽调设备方面的骨干力量成立了6120工程组,由屈伯明负责领导。6120工程组从1964年底集中并开始工作,历经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调试,历时十几年,在一无资料、二无图纸,只有一张照片的情况下,自行完成了全部工程任务,最后经过联合验收,满足了各项性能指标,交付一一二厂。
在援助一一二厂建设过程中,一○一厂不仅输出了人才和设备,还贡献了铝加工技术、工艺规程以及管理制度等方方面面。一一二厂建设历时5年,1970年正式建成投产,形成产能2.45万吨,主机设备能力超过一○一厂,产品规格相应扩大,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经济所需铝合金加工材料的供给能力和保障能力。
1964年7月,冶金工业部遵照关于建立战略后方的指示,决定将哈尔滨一○一厂一分为二,分迁设备、抽调人员,在祖国西北地区建设铝加工厂,代号一一三厂。1964年12月3日,冶金工业部党组决定,调一○一厂副厂长朱虎任一一三厂厂长,全面负责西北铝加工厂筹建和生产准备工作,同去的领导还有党委副书记刘彬,任一一三厂党委书记。一○一厂基建处处长郭力任一一三厂副厂长,负责新厂建设。1965年2月下旬,选厂址工作组先后在陕、甘、青三省踏勘了27处厂址后,向冶金工业部汇报,4月13日,国家计委下文批准把一一三厂放在甘肃陇西,7月7日,冶金工业部党组正式批准,一一三厂厂址最后定在陇西县三品石。
1965年3月5日,冶金工业部决定,调一○一厂第一批共150人去援建一一三厂。其中厂处级干部3人、科级干部15人、技术干部82人、行政干部50人。
1965年7月16日,一一三厂建设在三品石破土动工,接着,铁路专用线路基、厂区道路、第一眼深水井、熔铸车间、挤压车间、综合车间、输水管道、中心实验室、工具车间和动力车间等相继开工,施工现场5000多人昼夜奋战,建设场面热火朝天。至1968年初,一一三厂厂区的7个车间和物资总库全部竣工,至此,以一○一厂搬迁设备为基础,一个年产8000吨铝镁材的加工厂在西北大地正式建成。
在一一三厂建设中,由一○一厂迁入职工700人,这些人中既有工程技术人员,也有生产一线工人和生产骨干,还包括大量的管理和政工人员;同时,为一一三厂培训和代培了大批主操纵手和设备维修人员,共计搬迁设备3400吨,既包括主机设备,也包括其他辅助设备。主机设备有3500吨水压机、2000吨水压机、1200吨水压机、750吨水压机各一台,球磨机2台,箔材设备1套,辅机设备和试验设备等约264台(套);协助完成了熔铸、挤压车间试车规程、企业标准的编制和工艺资料收集等工作,基本满足了开工投产的要求。
为了支援一一三厂的建设,一○一厂出人才、出设备、出经验,堪称倾囊相助。一○一厂的援建人员与一一三厂施工方一道克服各种困难,攻克一道道难关,在大西北建起了中国第三大铝合金加工企业。可以说国家支援三线建设,一○一厂展示了共和国铝加工长子的风范,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数以千家的地方、民营铝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东轻的科技人员、技能人员纷纷走出厂门涌向这些企业,可以说,在中国的版图上,凡是有铝加工的地方就有东轻人忙碌的身影。作为我国铝镁加工事业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东轻人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才能奉献给了祖国的铝镁加工事业,为迅速提升我国铝镁加工业的国际地位作出了不可替代和不可磨灭的贡献。
亲切关怀和巨大鼓舞
东轻是一个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企业,也是一个有着特殊战略地位的企业。在工厂创业、奋斗、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因为中国第一个铝镁合金加工企业的特殊地位、贡献和影响,始终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厚爱。
建厂初期,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亲临工厂视察,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一串又一串伟人的足迹,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殷殷重托,给东轻广大干部员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1983年—1990年,一○一工厂进入了开工生产以来发展最快、效益最好、贡献最大的辉煌时期,创造了彪炳中国铝工业史册的骄人业绩,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提升,成为全国工业企业的排头兵和一面旗帜,堪称国宝级企业,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这一时期,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一○一工厂视察,给以勉励、鼓励和动力,成为工厂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和照耀着工厂不断前进。
1994年—2001年,尽管东轻同许多国有企业一样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但是同样吸引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目光。他们的关怀(其中两位国家领导人为东轻题词)极大地激励了全厂干部职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拼搏进取精神,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在市场经济的大道上豪情满怀地阔步前进。
此后的多年间,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东轻,带来了党和国家的关怀与重托,带来了党和国家的关心与厚望,一段段令东轻人难忘的喜悦时刻,一次次让东轻人留恋的美好瞬间,给广大干部职工以勉励、激励和动力。
东轻板带厂生产现场
作为共和国铝镁加工业的长子,开工生产以后就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产业报国的历史重任,确立了“JG第一,品种第一,质量第一”的方针,提出了“国家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的口号,充分发挥了“满足国家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的东轻精神。回顾东轻7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无论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始终把党和国家赋予的责任和使命铭记于心,把上级主管部门寄予的期望与重托付之于行动,坚持以满足和保障国家需要为己任,满足了国民经济各行各业对铝镁合金加工材料的需要,创造了“出铝材,出人才,出经验”的辉煌历史,在中国铝镁加工业的光荣史册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愧为“中国铝加工业的摇篮”!
(作者:贾绍箕,系东轻原厂长、董事长)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的文章,版权均属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电话 | 暂无! | 手机 | 暂无! |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
电话 | 暂无! |
---|---|
手机 | 暂无! |
联系人 | 暂无! |
地址 | 暂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