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我国参与矿业国际产能合作的形势、特征及对策建议

|
2018年02月06日 08:53:00
|
22487 浏览
|
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市场敏感性强、机制灵活的优势,民营企业在国际矿业市场投资步伐小而快,公司数量已经超过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之和,日渐成为矿业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力量。

  矿业国际产能合作是提升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和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全球矿业市场形势呈总体向好态势,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矿业国际产能合作创造了历史机遇。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稳步推进,专题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成果显着,服务产能合作能力日益增强;境外矿产勘查持续降温,地勘单位“走出去”的能力和动力不断减弱,勘查活动进入低谷期;境外矿业开发成效初显,基本涵盖所有战略性矿种,已经建成一批资源供应基地。

  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向纵深推进2017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实施“‘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的第二年,全球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全球矿产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全球矿产资源地球化学与遥感调查等重点任务持续推进,取得积极成果。

  境外地质调查投入显着增长。中国地调局利用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亚洲区域合作专项、商务部援外项目、中国-东盟合作基金等渠道资金,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工作。据统计,2017年,中国地调局境外地质调查工作共投入经费1.78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投入1.12亿元,是中国地调局境外地质工作主要经费来源,占总经费的63.1%。商务部援外项目投入约5055.12万元(其中援外培训班8期,经费829.12万元;援外调查项目4项,经费4226万元),亚洲区域合作基金投入220万元,中国-东盟合作基金投入1215万元。

  专题地质调查和综合研究持续推进。2017年,中国地调局与蒙古、苏丹、巴布亚新几内亚、阿根廷等30个国家合作开展地质、地球化学调查合作,面积达786万平方千米;小比例尺卫星遥感解译400万平方千米。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岩溶方面与东盟和中亚国家开展了实质性合作。编制各类比例尺地质矿产图件158幅,包括西南太平洋成矿带、西非克拉通、中蒙跨境成矿带等多个区域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通过成矿规律研究和编图,对于区域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有了全新认识,为进行进一步资源潜力评价奠定了基础。编制完成南美两洋铁路沿线能源矿产、基础设施等系列图件,服务中拉合作重大工程建设与产能合作。

  矿产资源信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2017年,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等12个国家地质矿产数据库建库工作,已完成建库国家达100个,新增孟加拉国等国家地质矿产信息,数据已覆盖140个国家。全球地质矿产信息网持续建设完善,境外地质矿产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更加便捷。2017年,数据服务量达119.8GB,定制与咨询服务及接待查阅者127人次,为百余家单位提供资料服务1597份,网络在线浏览总量近万次。定期发布《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简讯》、《国外地学动态》、《非常规能源信息》等内部刊物,为行业人员提供时效性资讯服务。

  国际合作平台布局初步完成。中国地调局积极谋划布局国际合作,成立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研究中心等7个国际合作中心,区域性国际合作平台覆盖全球。专业性国际合作平台建设持续推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实施“化学地球”大科学计划,在俄罗斯、土耳其等五国开展全球尺度或国家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合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大科学计划,完成了中南半岛五国水文与环境地质合作编图境外调查工作。

  国际合作关系持续深化。中国地调局持续通过在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举办“一带一路”矿业合作论坛、中国-非洲矿业投资合作伙伴论坛等多边、双边会议,并积极参加在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等国举办的国际矿业大会,促成与一批世界上重要的地质大国、资源大国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2017年新签(续签)合作协议28份,与马里等8个国家新建立了合作关系。截止到2017年底,已经和全球6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国家遍及全球六大洲。2017年举办了16期地质调查领域国际培训班,培训了来自5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矿政官员及技术人员,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显着促进了中国技术和中国标准“走出去”。

  境外矿产勘查步伐逐步减缓据“全国地质勘查成果直报系统”统计,2017年,来自安徽、河南、山西、北京等15个省(市、区)和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等4个行业公司的44家地勘单位开展了境外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实施了85个项目。

  矿产勘查投资持续减少,社会资金占比八成。2017年,我国境外矿产勘查项目投入总计约30970万元人民币,较上年下降约15%,降幅有所收窄。其中,地方财政投入6121万元,占总量20%;社会资金投入24849万元,占总量80%。社会资金投入占比有所下降。自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专项资金暂停之后,地勘单位“走出去”从事地质矿产勘查的能力和动力都明显减弱。2017年,我国的境外矿产勘查投入尚不及2012年峰值的1/4。

  勘查投资区域分布极不均衡,矿种投资流向集中。2017年,境外矿产勘查投资流向的区域较为集中,亚洲和非洲的投资额为15017万元和13250万元,分别占总金额的48%和43%,所占份额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仍是我国企业境外矿产勘查的热点区域;其次为南美洲,勘查投资为2353万元,占总金额的8%;其他区域的勘查投资小于500万元。

  我国地勘单位境外地质矿产勘查的目标矿种包括金、铜、镍、铁、铀、灰岩、锂、稀土等25个矿种。其中投资最关注矿种依然是金矿和铜矿,2017年投资额分别为11030万元和5244万元,分别占总投资额的36%和17%;其次是天然碱、锌和灰岩,投资额分别为4634万元、2069万元和1912万元,分别占总投资金额的15%、7%和6%。

  勘查项目分布在坦桑尼亚、缅甸、俄罗斯、阿根廷、澳大利亚、墨西哥等28个国家。项目的分布与投资区域及矿种的流向基本一致,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勘查项目分别是32个和46个,两者共占项目总量的92%。亚洲的勘查项目集中在老挝、缅甸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非洲的勘查项目则主要分布在坦桑尼亚、刚果(金)、塞内加尔等矿产大国。南美洲分布4个勘查项目,分别在智利、厄瓜多尔和阿根廷。金矿和铜矿的勘查项目数量分别为29个和20个,共占项目总量的58%,其次为灰岩和地下水勘查项目。

  部分勘查项目取得进展,新发现多处矿产地。从项目所处勘查阶段来看,2017年实施的勘查项目绝大部分处在预查和普查阶段,其中预查项目28个、普查项目34个,这两类项目共占项目总量的72%。此外,还有7个详查项目和16个勘探项目。

  随着勘查投入和勘查项目的减少,境外矿产勘查实物工作量较2016年小幅下降,共计完成钻探工作量21.9万米、坑探1200米、槽探10.6万立方米、浅井1400米。有钻探工作量的项目59个,主要集中在天然碱、铜、金、镍、锌等矿种。

  境外矿产勘查有新增资源储量的矿产地18处,主要矿种新增资源(333及以上)(2017年境外矿产勘查新增资源,未经过储量评审机构评审,下同):金23.4吨、铜64.4万吨、稀土氧化物64124.3吨,水泥用灰岩4.4亿吨。其中属于新发现的矿产地11处,包括大型3处、中型2处和小型6处。新发现矿产地包括稀土、水泥用灰岩、高岭土、金和煤炭等矿种。新发现矿产地分布在老挝、缅甸、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国家。

  境外矿山开发呈现新特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企业控股或参股的境外非油气矿业项目共541处。其中,176处矿山正在开采运营,在建矿山22处,处于地质勘查阶段的项目268处,处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矿山57处,18处矿山闭坑。

  采矿业对外投资触底回暖,矿业并购市场升温。“十二五”期间,采矿业年度对外直接投资额连续保持百亿美元以上的较大规模。2013年首次超过200亿美元,达到248.1亿美元的高峰,随后一路下滑。商务部《201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采矿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仅为19.3亿美元,同比下降82.8%,约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创下2005年以来中国企业对该领域投资的新低,不足2013年投资额的1/10。

  2016年下半年,全球矿业市场出现复苏迹象,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境外矿业投资的热情高涨。公开资料显示,中资企业在2017年已宣布和完成金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采矿业并购交易达22笔,累计金额97亿美元。国有企业是大额并购的主要力量,如兖煤澳洲约36亿美元收购力拓集团旗下的澳大利亚猎人谷煤矿资产,山东黄金约9.6亿美元投资巴里克公司旗下的阿根廷贝拉德罗金矿项目。民营企业投资单笔数额较小,但数量占多,如上海鹏欣、赣锋锂业等关注锂、钴等新能源材料矿产,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投资多处矿业项目。

  铜、铁、煤炭成为投资主要矿种,战略性新兴矿种投资增长显着。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的矿山项目覆盖面广,涉及铁、锰、铬、铜、金、铝、钼、铅、锌、镍、钴、铂族金属、钛、铌、锆、钪、铀、煤、金刚石、钾盐、锂、石墨、磷酸盐等42个矿种,覆盖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战略性矿产目录中列出24个矿种中的20个。投资的矿业项目矿种集中度很高,其中铜矿项目109处(以首要矿种为统计对象)、铁矿石项目99处、煤炭项目95处、金矿项目81处、铀矿项目33处,前五位的矿种合计占项目总量的77%,其他矿种的矿山项目数量均少于30处。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锂、钴、石墨、铟、铋等战略性新兴矿种成为我国企业投资的重要目标。2017年宣布的涉锂矿交易近20笔,而截至2017年底,我国企业在境外参与投资的以钴为伴生矿种的矿业项目达48处。

  大洋洲、亚洲和非洲成为投资主要去向,支撑“一带一路”建设能力提升。我国企业投资的境外矿业项目在除南极洲外的6个大洲都有分布。从分布区域看,大洋洲是我国企业矿业投资项目最多的地区,其次为亚洲和非洲地区,这三个大洲的矿业项目合计占总量的八成。从项目分布国家看,我国企业投资的境外矿山项目分布在全球58个国家,项目数量位居前五位的国家依次是澳大利亚、加拿大、蒙古、刚果(金)和南非,其中在澳大利亚投资的矿山项目200处,超过总量的37%。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尤其是“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的召开,矿业国际产能合作迎来历史新机遇。截至2017年底,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矿业项目达119个,这些项目分布在16个国家。蒙古是项目最多的国家,其次是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和老挝。矿业国际产能合作有力支撑了“一带一路”建设。

  央企、地方国企与民企并驾齐驱,民营企业上升为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共有204家企业(以国内母公司为统计对象,不含境外设立的独立公司)投资境外非油气矿产开发。其中,央企、地方国企和民企分别为25家、61家和112家,此外还有3家政府机构和4家基金。从参与投资的矿山数量看,央企、地方国企和民营企业呈并驾齐驱态势,央企投资的矿山数量为142处,地方国有企业投资矿山204处,民营企业投资矿山222处。此外,“走出去”企业参与境外矿山投资的方式更倾向于控股,以控股方式投资的矿山399处,占74%。

  值得注意的是,得益于市场敏感性强、机制灵活的优势,民营企业在国际矿业市场投资步伐小而快,公司数量已经超过央企和地方国有企业之和,日渐成为矿业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企业在境外开展矿业投资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矿业资产并购更趋理性,主要表现在开始更多关注市场效益,不再盲目追求控制资源。

  获得了一批境外资源基地,资源掌控能力明显提高。我国矿产资源领域“走出去”始于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随着对外开放水平的全面提高,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境外矿业产能合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已经建立了一批资源供应基地,“走出去”格局初步形成。

  大型、超大型矿山因资源储量巨大成为企业的优先选择。根据已经公布资源储量数据的313处矿业项目统计,我国企业参与投资超大型矿山86处、大型矿山141处,共占统计境外矿山总数的73%。这些矿山多采取控股的方式获得,因此我国境外矿山总数量虽然不多,但权益矿查明的资源储量已经具有了一定规模。金、锂、镍等矿种境外权益矿资源储量接近国内一半,铜矿是国内的1.3倍,铂族金属、金刚石和钴是国内的3~5倍。近一半的项目已经进入开采生产或矿山建设阶段,矿业产能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多措并举更上一层楼为促进我国矿业国际产能合作健康发展,更好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我们认为,要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做好矿业产能国际合作一体化战略顶层设计。在国际产能合作“十三五”规划的框架下,统筹矿业产能国际合作布局,研究制定矿产勘查开发、产业园区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战略。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精心选择矿业产能国际合作的战略支点国家,优先推进与战略支点国家的合作,取得示范效应后,“以点带面”盘活整个资源供应全局。

  加快构建矿业产能国际合作多元化资金支持模式。设立“一带一路”矿业产能合作基金,配合丝路基金、亚投行、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潜力大的找矿项目进行风险勘查资金扶持;完善矿业企业投融资平台建设,支持优质的矿业项目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鼓励地勘单位与矿业开发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加快地勘单位转企上市融资。

  推动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和建立多元化经营模式。企业积极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内涵发展、兼并重组和产业联盟等形式建立覆盖上游勘查开发和下游冶炼加工的全产业链业务模式,避免单一环节的市场风险;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增强在仓储、物流、航运等环节的控制能力,扩大市场竞争能力和话语权;开展矿产品多元化的经营,形成稳定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单一矿种的周期波动影响。

  促进企业积极借力国际资本市场。矿业产能合作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单靠企业单打独斗无法满足境外矿业投资的巨大资金需求。我国至今仍未建立针对境外矿业投资的有效融资渠道。在此背景下,建议企业积极寻求在多伦多、澳大利亚、纽约、伦敦等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借助国际资本市场资金满足发展需求,同时国际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要求也会促使企业规范化运营,更快与国际接轨。

  加强企业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企业开展跨国经营,进行境外矿产勘查开发与投融资活动,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和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企业在参与矿业国际产能合作的进程中,需要有计划地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引进和培养国际人才,尤其是通晓外语、专业技术过硬、具备跨国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凡注明来源为“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的文章,版权均属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必须与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电话:18925937278)联系授权事宜,转载必须注明稿件来源: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火星电竞官网游戏推荐知乎 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本文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

全部评论(0
登录,参与评论前请先登录
暂无评论
询盘
联系方式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电话 暂无!
手机 暂无!
联系人 暂无!
地址 暂无!
凤铝铝业展馆首页
来源
发布
加载中....
取消
保存海报 微信好友 朋友圈 QQ好友
提示
确定
Baidu
map